你的位置:为什么有的人买彩票经常中奖 > 新闻动态 > 农历五月十五,这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吗?最后一个很少人记得!_龙舟_王船_仪式
农历五月十五,这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吗?最后一个很少人记得!_龙舟_王船_仪式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05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你以为端午节只有五月初五?大错特错!在中国南方的崇山峻岭间,藏着一个比屈原投江更古老的端午密码 —— 农历五月十五 “大端阳”。这个被《岁时杂记》记载的 “重午节”,其实是比五月初五更盛大的全民狂欢。

在湖北秭归,流传着 “端午比年大,女儿回娘家” 的民谣。每年五月十五,出嫁的女儿必须带着女婿和孩子回娘家,这一天的团圆饭比春节还要丰盛。

土家族人相信,五月十五是 “天地交泰” 的日子,女儿回家能为娘家带来整年的福气。

更神奇的是,四川合江的焦滩乡,至今保留着 1937 年延续下来的 “大端阳” 非遗习俗:用竹篾扎出 12 米长的草龙,在江边举行 “吼河闹” 仪式,数百人齐声高唱古老的劳动号子,声震十里。

这一天的禁忌更是让人瞠目结舌:不能盖房子、不能去野外、甚至不能同房。老人们说,五月是 “毒月”,十五这天百毒俱全,唯有躲在家里才能避祸。这种源自《黄帝内经》的养生智慧,至今仍在湘西苗寨口耳相传。

展开剩余79%

当五月初五的龙舟赛落下帷幕,真正的高手却在等待五月十五的终极对决。湖南慈利的 “二端午” 龙舟赛,堪称水上版的 “速度与激情”。

相传抗法名将孙开华 1885 年凯旋后,将原本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改在五月十五,以纪念战死的将士。如今这里的龙舟长达 36 米,船头雕刻着吞云吐雾的金龙,船尾装饰着五彩斑斓的尾翼,每艘龙舟需要 80 名精壮汉子同时发力。

更绝的是湖北鄂州的 “旱龙舟”:用木头雕刻的巨型龙舟被抬上街道,由 200 人组成的队伍扛着龙舟狂奔,沿街居民纷纷往龙舟上抛洒铜钱和五谷,寓意 “旱龙舟扫瘟疫,五谷丰登太平年”。这种源自明代的独特习俗,让端午节从水上搬到了陆地,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盛典。

你以为粽子就是端午节的全部?五月十五的美食江湖,才是真正的味觉盛宴。在四川合江,家家户户都要蒸制重达 5 斤的 “大粽子”,用新鲜楠竹叶包裹糯米、腊肉和红豆,放在柴火灶上蒸煮整整 8 小时。这种粽子剥开时香气扑鼻,糯米晶莹剔透如珍珠,腊肉的油脂渗透到每一粒米中,咬一口让人回味无穷。

土家族的 “草灰粽” 更是一绝:将糯谷草烧成灰,过滤后浸泡糯米,粽子呈现出独特的金黄色,带有淡淡的草木清香。苗族同胞则用密蒙花、黄姜等植物染色,制作出红、黄、紫三色的 “彩粽”,不仅好看,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。

最令人称奇的是湖北秭归的 “龙船饭”:将糯米、猪肉、香菇等食材混合炒制,用荷叶包裹后放在龙舟上蒸煮。传说吃了这种饭,能获得龙舟的力量,整年百病不侵。如今每到五月十五,秭归江边都会支起上百口大锅,游客们排着长队只为尝一口这充满魔力的美食。

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年代,五月十五的驱邪仪式堪称一场全民参与的 “魔法秀”。清晨天未亮,土家族妇女就会背着竹篓上山采艾蒿,她们相信此时的艾蒿吸收了天地精华,能驱走一切邪祟。将艾蒿挂在门楣,用艾水洗澡,甚至给孩子佩戴艾虎香囊,成为家家户户的必修课。

苗族的 “跳花节” 更是震撼:数千名苗族男女身着盛装,在芦笙的伴奏下跳起 “踩鼓舞”。

姑娘们佩戴的银饰重达十斤,随着舞步发出清脆的声响;小伙子们手持长柄木刀,表演着惊险的 “上刀山” 绝技。这场延续千年的仪式,既是对祖先的祭祀,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绝佳时机。

最神秘的当属 “送王船” 仪式:用木头雕刻的王船载着五谷、铜钱和纸扎的神像,在道士的诵经声中被推入江中。福建莆田的渔民相信,王船能带走一年的晦气,带来来年的丰收。当王船在江面上燃烧时,火光映红了半边天,场面壮观堪比好莱坞大片。

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,五月十五的传统习俗正以全新的姿态复活。成都的 “大端阳市集” 上,年轻人穿着汉服包粽子、编五彩绳,用直播记录下草龙巡游的盛况;上海的 “非遗体验馆” 里,孩子们跟着老艺人学习制作艾虎香囊,在游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更令人惊喜的是,这些古老习俗正走出国门,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。美国纽约的 “大端阳龙舟赛” 吸引了来自 50 多个国家的选手,当《龙的传人》的旋律在哈德逊河上响起,无数华人热泪盈眶;巴黎的 “中国文化周” 上,苗族的 “跳花节” 表演让法国观众惊叹不已,纷纷跟着节奏跳起了 “踩鼓舞”。

从屈原投江的悲壮传说,到五月十五的全民狂欢,端午节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活化石。

当我们在五月十五这一天,和家人围坐品尝大粽子,看龙舟在江面上劈波斩浪,听老人们讲述 “毒五月” 的禁忌,我们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习俗,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

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,端午节不再是中国独有的节日,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。当五月十五的月光洒在艾蒿上,当龙舟的鼓声穿透云层,我们终于明白: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是对传统的盲目崇拜,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,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。

发布于:安徽省

相关资讯